化學治療關鍵15問 - 分享自網路長春月刊-300期
企畫/陳淑卿-文/張甄芳
諮詢/蔡俊明(台北榮總胸腔內科主任)、郭漢彬(林口長庚醫院胸腔科主任)、陳志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化學治療在癌症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許多人對化學治療普遍存在恐懼感,對於化學治療藥物也有些迷思,本篇特別報導專訪權威醫師,針對化學治療最關鍵的疑問,提出精確的解答。
【觀念篇】化療,可以延長生命嗎?
Q:什麼是化學治療?在癌症治療上所扮演的角色?
A:正常的細胞從生長到死亡都有規律的生命周期,當細胞持續過度不正常的分裂與增生時,就形成了癌細胞,而所謂化學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抗癌藥物來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進而消滅它們。
化學治療的方式是用針劑注射或口服方式將藥物傳送到體內,經由血液循環將藥物送達全身,利用不同的藥物作用機轉達到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標,屬於一種全身性的癌症治療。
隨著癌症醫學的日益進步,目前化學治療在癌症治療上愈來愈重要,在腫瘤不同期別有不同的治療角色,它和放射治療或外科手術療法都不衝突,乃是相輔相成。
其在癌症治療上扮演的角色包括:
1.輔助療法:對於早期癌症它可做為術後的輔助療法,用來清除手術後殘餘的癌細胞,預防癌細胞轉移或復發。事實上,除非是相當初期的癌症,否則癌細胞極可能已經由血液或淋巴擴散或轉移至其他部位,即使是電腦斷層磁振,抑或正子掃描檢查正常的,都可能已潛藏有癌細胞,這就必須藉由化學的全身性治療來達到殲滅癌細胞的目的。
2.新輔助或誘導型化學治療:通常用於手術前治療,利用化學治療縮小腫瘤再開刀,增加腫瘤局部控制率,並減少傷害。
3.緩和的化學療法:對於晚期的癌症,化學治療則成為主力療法,但非以根治癌症為目的,利用化學治療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並減緩不適,讓患者和癌症和平共存。
4.根治性的化學治療:有些癌症如淋巴癌等,化學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機會根治疾病。
化學治療是一種全身性治療,通常用於疾病已經超越局部治療(如手術或放療)能根治的範圍。
以肺癌而言,已有轉移的末期患者,化療是標準治療;還沒發現轉移的局部晚期患者,化療與放療並重;而可手術切除的患者,除第1A期外,手術前、後的化療可提高治癒率。
Q:通常在什麼狀況下,醫師會建議採取化學治療?
A:對於大多數的癌症治療,若能手術切除是最好的,但在術後大都需要化學治療來協助控制腫瘤。
以肺癌治療為例,其原則為針對第一期A的患者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而第一期B到三期A的患者則在手術切除腫瘤之後,再輔以化學治療,以達到清除已轉移的癌細胞的目標;
至於末期無法開刀的癌症患者,化學治療則成為主力療法。
此外,在化學治療進步之後,對於一些腫瘤較大難以開刀的患者,醫師也可能建議採取「三明治療法」先給予化學治療縮小腫瘤之後,再手術切除,術後依手術與病理檢查結果,必要時再輔以化學治療。
其療效,目前研究看來和手術切除後進行化療的成效相當。
Q:化療,可以延長生命嗎?可以治癒癌症嗎?
A:現有的化學治療的確可以延長癌症患者的生命,同時對於少部分的癌症患者也可以達到治癒的可能。
根據統計,末期肺癌患者若不接受化學治療大約只有半年存活期,但若接受化學治療仍有2至3成的患者可存活2年以上。
Q:腫瘤若已擴散,化療還有用嗎?
A:當然有用,因為化學治療原本就為清除體內看不見卻擴散至全身的癌細胞。
目前除非是轉移至腦部的中樞神經,否則化療藥物通常都可以經過血液而達到控制癌細胞的效果。目前針對末期轉移性癌症,醫界也利用化療結合標靶治療(如癌思停),可以更有效提高控制率,延長患者生命。至於轉移至腦部的腫瘤,可以用放療來控制。
Q:面對即將進行的化學治療,該做哪些準備?
A:每一種癌症的化學治療處方都不同,因此建議癌症患者和家屬進行化學治療之前,應先了解醫師所規劃的化學治療計畫,包括所採用的化療藥物、療程、治療方式、預期治療效果和可能出現之副作用,以及針對副作用所需做的預防措施、相關配套治療以及注意事項,如此才能做好完善的心理建設和生活的調整。
在心理上,了解化療可能的副作用可以先調適心情,例如接受紫杉醇的化療之後很容易掉頭髮,對女性患者來說就可以先調整心理,知道這只是過渡期,可以先準備帽子或假髮來過渡。
在生理上,舉例來說,因為接受化療之後,身體免疫力會變差,
不建議生食,水果最好是能削皮或剝皮的水果為佳
接受化療之後白血球數目會降低,所以患者就不宜在化療後期間內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以避免發生感染同時為避免化療藥物對腎臟產生太大負擔,也會建議病人多喝水,以免藥物在體內停留過久。
有些化療物質對光敏感,那化療後就不宜曬太陽以免變黑,這些訊息都是必須在化療前先了解的。
在體能方面,有好的體能更能對抗化療的副作用,尤其化療時可能容易疲勞、肌肉無力、精神差,所以在化療前也建議患者有適當的運動,而走路是最適合癌症患者的,可以在化療前先做一些運動速度測驗,找出患者適當的速度,然後依此速度每周至少運動3天,建立好的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環,這都有助於減緩藥物對身體的傷害。
另外,若有慢性病也應做好控制,例如糖尿病要做好血糖控制,高血壓也應把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對於一些老年人則建議先施打肺炎疫苗,但不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反而家人可以接種流感疫苗,間接降低患者感染流感的機率。
Q:進行化學治療,還可以過正常生活嗎?
A:接受化學治療當然還是可以過正常生活,只是要回到像沒生病前一模一樣的方式,可能有點困難,畢竟生活中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改變,例如在化療期間,因為體能變弱,盡量減輕工作量或從事較輕鬆的工作,多休息,但並不至於如傳統印象中,接受化療就一定躺在病床上完全無法動彈。很多患者在化療之後,還是可以看書、聽音樂、散步、跳土風舞等,做簡單的消遺活動,生活不至於只侷限在醫院和病床上,仍然有相當的生活空間,可以從事個人喜歡的活動,並且有些患者還是可以正常上下班。
【趨勢篇】新化療藥,可減輕副作用?
Q:化學治療藥物近年來的進展,對病人的幫助為何?
A:早期化學治療藥物不但副作用大,結果也很有限,不但病人擔心,醫師也很猶疑,但近10年來,化學藥物有明顯的進展,不但效果明顯,副作用也減少很多,對於第二期以上的期別,都顯示具有療效,能延長患者的生命,使得癌症治療更多元化且療效提升。
目前化療有效藥物多達7、8種,各有不同的作用機轉,不但可單獨使用,也可以合併使用,其有效性愈來愈高,臨床療效已由過去的20%提升至近50%。
此外,因為化學治療藥物的進步,治療也更方便、有些藥物門診治療即可,使得癌症的治療也傾向如慢性病一樣,雖不能根治,卻能夠控制,達到和平共存的目的。另外,對於手術後的患者,接受化學治療則能減少復發率,增加存活率。臨床統計,目前術後輔以化學治療可以提高5%~15%的存活率,讓患者對於癌症治療更有希望。
除此之外,因為化療藥物的進展,使癌症治療也趨向個人化量身訂製的趨勢,也就是針對患者的病情找出最有效的藥物,而非傳統固定的用藥模式。而醫界現在也試著找出一些可以預測特定藥物療效與副作用的「生物指標」,以期建立癌症治療的指引,如此就能更精確用藥,且能讓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因此,未來若有更多的生物指標被建立,癌症化學治療也將成為「標靶治療」,而能比現在有更好的療效,病患也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痛苦,使癌症治療品質更加提升。
Q:常聽人說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很可怕,是真的嗎?會有哪些症狀?每種化學治療藥物的傷害性都一樣大嗎?
A:事實上,化學治療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加上有許多緩解的配套方法,有時面對些化療的患者還不一定看得出是化療病人,除非聊開了才可能知道對方正在接受化療。
化學治療會產生副作用是因為癌細胞生長和分裂速度比一般正常細胞快,抗癌藥物就是針對此特性來殺死癌細胞,但是體內某些正常的組織細胞在平常狀況下生長分裂的速度也很快,因此化學治療會影到這些細胞的生理功能,進而造成副作用。最可能被影響的細胞包括骨髓造血細胞、消化道的表皮黏膜細胞、生殖系統的細胞和毛髮的毛囊細胞。
所以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嘔吐、掉頭髮、造血細胞被抑制、白血球降低等。目前的化學治療藥物已有改善,在副作用方面的確較以前減少許多,所以癌症患者對化學治療的接受度也愈來愈高。
不過,因著不同化療藥物的特點,以及患者個人體質的不同,每個人對不同的化療藥物反應不一,有的人可能沒有任何副作用,有人則可能有嘔吐、掉頭髮等副作用;此外,癌症患者在化學治療的不同階段也可能出現不同反應,有人治療初期就出現副作用,有的則到後期才出現。
除此之外,針對化學治療可能產生一些神經毒性的手麻、腳麻,以及掉髮等副作用,可以在接受化療時採取穿冰鞋、冰手套或戴冰帽冰敷,使溫度降低,造成血管收縮,讓末稍血液循環變差,減少藥物毒性,達到減緩副作用的效果。此外,目前也有良好的止吐劑和食慾促進劑,可以改善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大可不必畏懼化療。
Q:現在聽說有一些新藥可以克服減輕化療的副作用,是如何的一種療程?
A:傳統化療藥物對癌症的反應率差,所以必須採取高劑量治療,以致正常細胞同時受到藥物毒性影響也加大,很容易導致掉髮、腸胃道發炎、便秘、腹瀉、胃口變差、口腔潰爛甚至白血球數量減少、抵抗力降低等副作用的產生,讓病人對化療產生畏懼感。
但這現象在近幾年來因肺癌藥物的進步已經有了改觀,新一代的化療藥物因為作用機轉和傳統化療藥物不同,較能針對癌細胞作用,相對的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就減少了,所以副作用也明顯減少,如目前使用最多的Gemcitabine (如 健擇 Gemzar(r)),使用後病患掉髮和腸胃不適情形減少很多,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雖有皮膚疹子及貧血等副作用,但是都能夠有效控制與處理;又如第二線新藥Pemetrexed (如 愛寧達 Alimta(r)),給藥的時間也縮短許多,雖然當初剛被使用時發現有抑制血球生長的副作用,但後來證實給予維他命B12、葉酸即可明顯減少副作用,所以病患接受意願也明顯升高。
其實,目前新的化療藥物單獨使用副作用不大,在治療過程中最大副作用通常是因為第一線治療時所合併使用的其他藥物。針對此,醫師也可視病人情況調整療程或劑量,例如療程的設計中做一些改變,如採取每周治療,可給予較少藥物劑量,但是對病患比較不便;若3、4周才治療一次,雖然對病患較方便,但相對接受較多的藥量,毒性可能較大。
Q:所謂「化療第一線用藥」及「化療第二線用藥」,指的是什麼?
A:隨著癌症化療的發展,病人的存活時間逐漸延長,病人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多線不同的化療藥物治療,理論上所有的化療藥物應該都可以用於第一線使用,只是醫師會視患者情況及腫瘤特性加以適當的選擇。
以肺癌治療為例,目前肺癌的第一線化療藥物以「健擇」、「溫諾平」、「紫杉醇」為主,搭配「順鉑」等鉑金類藥物治療。過去肺癌化療的藥物選擇並不多,第一線藥物失效後,後線藥物可以接替治療的藥物不多,如克癌易(歐洲紫杉醇)是第二線治療的標準藥物,但近幾年,新藥「愛寧達」上市,成為肺癌化療的第二線藥物,其疾病控制率可達4成,讓第一線化療失效的病人多一種選擇。
在治療上,化療的療程有幾種方式,包括1周施打1次/每1個月打3次,或是1周施打1次/每3周打2次,或是每3周施打1次的作法。化療施行2至3個療程時,必須接受療效評估,沒有惡化的話,一般施打4到6個療程,完成第一線治療。病人完成首次化療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好好休息。若腫瘤再次復發時,可再接受第二線化療,同樣也是4到6個療程。若療程之中疾病惡化,便需改變治療藥物,換「線」治療,中間便沒有休息空檔。
留言列表